60年代綜述:“拓荒精英”時代
盡管早在1878年,貝爾電話公司的線路上就曾招引來一群可能是現代黑客先驅的高手,但其實真正黑客的歷史離我們并不如想像中的久遠,從他們產生到現在也不過區區半個多世紀的時光,這樣的時間在漫漫歷史長河里只是一瞬間,不過,這群為電腦和網絡而生的人給整個世界所帶來的影響卻是巨大而深遠的。
現在就讓我們回過頭來看看黑客這個個性化的群體從誕生到現在所走過的道路吧,我們將抱著一種激情來重溫每一個讓人激動萬分的時刻。本系列文章將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分5個篇章來回顧這段光輝的歷程,這其實也是一部電腦及互聯網的發展史。
60年代綜述:“拓荒精英”時代
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永遠懷念的時代,黑客就是從這時開始走進歷史舞臺的,那些裝備了大型計算機的大學校園,一個個簡陋的實驗室成為了黑客們施展拳腳的場所。這是一個充滿了智慧、狂放,對于計算機領域非常投入的群體,通宵達旦地在實驗室里操作機器,尋找簡潔高效的工作捷徑程序,這時做一名黑客是一件無比榮耀的事情,這個時代的黑客們后來被稱作“拓荒精英”的一代黑客。正是這些早期黑客們的努力,在“分時系統”技術的幫助下把大型主機改造成了實際的個人計算機,計算機世界開始發生了巨變。
60年代重大事件
第一臺電腦
1961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出現第一臺電腦DEC PDP-1。
出現在這所著名的學院歷史上的第一臺電腦DEC PDP-1,售價是11萬美元,被當成最時髦的科技玩具,正是這臺昂貴的玩具的出現,開始在它的周圍出現了最初的黑客們的身影,同時各種程式工具與電腦術語開始出現,適宜于黑客們生長的環境在慢慢地構成。
第一個計算機游戲軟件
1961年:Steve Rlussell在波士頓麻省理工學院的PDP-l機上編寫了“空中大戰”,這是第一個計算機游戲軟件。
麻省理工學院這所美國最富創造力的“發明家”大學,以及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其實就是早期黑客們的聚集地,這些頭腦異常發達、喜歡胡思亂想的家伙們在這里描繪人類下一個千年的前景;他們在這里創造美國公司賴以占領全球未來市場的科學知識。正像學校的一名學生所說的:“麻省理工學院集激情、痛苦和反叛精神于一身。”
最早的電子公告牌
1962年:創立了最早的電子公告牌“社區記憶”。
電子公告牌是最能聚集黑客的地方,在這些看似簡陋的地方,卻往往可以激發出黑客們探索計算機奧秘的激情,也正是黑客們憑借著自己的努力,掀開了以往籠罩在計算機上的神秘面紗,讓計算機真正走入了我們的生活。
最原始的攻擊技術
1965年:攻擊技術開始誕生。
作為駭客(英文原文Cracker,指專門利用電腦和網絡惡作劇或搞破壞的人。真正的黑客視駭客為自己群體里的敗類)侵入計算機系統的基本技巧——破解口令(password cracking)、開天窗(trapdoor)、走后門(backdoor)、安放特洛伊木馬(Trojan)等開始在美國的大學校園中誕生,盡管這只是一些最初的雛形,但是在網絡大發達的今天,已經為網絡安全帶來極大的威脅。
Unix和互聯網同年誕生
1969年:Unix操作系統的誕生?;ヂ摼W的雛形開始出現。
這是一個永載黑客歷史的年份,肯·湯普森和丹尼斯·里奇在1969年把讓人興奮的Unix操作系統獻給了整個人類;互聯網的最初形態也在這一年的10月29日2230誕生。它是從美國國防部所出資興建的一個實驗性質的數位通訊網阿帕網(ARPANET)的基礎上,逐漸成長建成起來的。面對這個還顯得單薄的“新生兒”,當時沒有人能料到它會在20年后發展成一個縱橫全球的龐然大物。它的出現為黑客提供了展示才華的舞臺,但是非常不幸的是,它也為稍后出現的駭客提供了搗亂的機會。
60年代風云人物
肯·湯普森和丹尼斯·里奇
縱覽60年代,數風云人物還數肯·湯普森和丹尼斯·里奇,這兩位就職于著名的貝爾實驗室的黑客,在1969年為整個電腦界聯手獻上了一份大禮:Unix操作系統。這是被稱作早期最有價值的黑客作品。Unix的問世極大地推動了軟件科學向前大跨步的前進,是早期黑客為電腦界做出的不朽的貢獻。
風云乍現的70年代上
風云乍現的70年代上
70年代綜述
離開“拓荒精英”們奮斗的60年代,黑客們開始步入象征著個人計算機革命的70年代,正如1985年斯圖爾特·布蘭德對70年代的評論那樣:“這一代人一口吞下計算機,就像他們一口吞下迷幻劑一樣。”IBM一統天下的局面在黑客們的努力下被徹底瓦解,他們發明并生產了標志性的個人計算機。平民化的計算機時代從此開始。隨著他們散亂的思想逐步形成,黑客文化開始興起,黑客步入一個良性的發展歷程。幾乎和黑客發展的腳步一起,計算機犯罪開始出現,那些被黑客們視為敗類的“駭客”也進入公眾的視線之中。
70年代重大事件
電話飛客的瘋狂
1971年:電話飛客活動達到了頂峰。
美國正陷在越南戰爭的泥潭中,為此聯邦政府規定電話服務要加收戰爭稅,這極大的激怒了活躍在貝爾電話公司線路上的飛客們,他們認為:為什么要為一場非法的、不道德的戰爭納稅呢。其中的領袖阿比·霍夫曼甚至與阿爾·貝爾一起,在6月出版了一本專門探討如何入侵電話系統打免費長途的刊物《青年國際黨陣線》(YIPL)。此外,另一位綽號“嘎吱嘎吱船長”(Captain Crunch)的電話飛客的鼻祖——約翰·德拉浦(John Draper),更是從Captain Crunch為名的麥片盒中附贈的哨子中發現了免費使用電話的秘密。
《人民的伙伴計算機》報發行
1972年:黑客報紙《人民的伙伴計算機》出版發行。
為了這份在下半年出版的黑客報紙,伯克利的黑客們因此建立了一個“社區計算機公用設施”,取名為“資源一號”。這是舊金山灣地區“計算機權力歸于人民”運動的一部分。盡管該社區在苦撐了幾年后最終在1975年關閉,但是黑客們一如既往展示了他們追求“個人計算機革命”的決心。
黑客發展史第一個高潮
1971~1975年:黑客文化快速發展。
由于阿帕網(ARPANET)的迅速發展,讓黑客們已經開始有機會聚在一起,零散的個人能力開始在網絡的幫助下,匯集成一股巨大的力量。這時開始有人感受到黑客文化的存在,同時黑客文化的相關內容開始在各個大學里展開,討論黑客所應有的道德規范的術語開始在網絡上出現。最初,黑客文化的發展以麻省理工學院的人工智能實驗室為中心,然后斯坦福大學的人工智能實驗室 (SAIL)與Carnegie-Mellon University(CMU)快速崛起。1975年在SAIL第一次發布了由拉斐爾·芬克(Raphael Finkel)編寫的“Jargon File”。黑客迎來了自己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潮。
E-mail和郵件列表的出現
1975年:E-mail程序MSG及第一個郵件列表Mailing List MsgGroup誕生。
由約翰·維托(John Vittal)開發的程序,具有郵件回復、轉發、歸檔功能,這是第一個全面包括回復、發送以及過濾功能的電子郵件程序。而史蒂夫·沃克(Steve Walker)建立的ARPANET上第一個郵件列表,更是極大地推動了網絡資源的共享。當時通過它發送的一個有關科幻小說的郵件列表“SF-Lovers”,成為早期最受歡迎的非官方的郵件列表。當時沒有人意識到,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兩項誕生于同一年的發明,漸漸地成為了黑客們的寵物。
微軟帝國的誕生
1975年:微軟(Microsoft)公司成立。
這一年比爾·蓋茨(Bill Gates)從哈佛大學退學,于7月在阿爾伯克基創立了Micro-Soft(后來去掉了中間的連字號)公司。盡管公司只有6個人,但是年輕的蓋茨為公司制定了目標:“每一個家庭每一張桌上都有一部微型電腦運行著我們的程序。”現在蓋茨基本實現了自己的目標,微軟已經成長為世界級的超級公司,蓋茨也長期占據世界首富的位置,蓋茨建立起來的微軟帝國也標志著古典黑客時代的結束。但是,蓋茨卻背叛了黑客“自由與免費”信仰。
風云乍現的70年代下
風云乍現的70年代下
70年代重大事件
1975年 世界上的第一臺PC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Altair 8800電腦第一次出現在《大眾電子》1月刊的封面上,這是世界上第一臺被廣泛使用的個人電腦,一共有5000臺在這年年底之前被交付使用。盡管Altair 8800電腦還非常簡陋,但是它的潛力立刻吸引了一大批年輕的黑客,其中就有比爾·蓋茨。很快微軟就為Altair計算機開發出BASIC程序,蓋茨開始為實現自己的目標努力了。盡管這也是他背叛黑客信仰的開始,用他的話說就是:我們的這種做法引起了一場革命,雖說基本上是靜悄悄地發生的。
1976年 第一臺蘋果電腦誕生
1976年4月1日,對于大力倡導個人計算機革命的黑客們而言是個極其重要的日子,喬布斯與伍茲在賣掉了自己一切值錢的東西后,用湊來的1300美元在喬布斯的車庫里制作出第一臺蘋果電腦(Apple I)。在如此簡陋的環境下,20世紀的微電腦制造工業邁出了第一步。蘋果計算機公司在1977年成立,Apple II也同時出現。喬布斯與伍茲這兩個曾經迷戀于“藍盒子”(Blue Box) 的電話飛客,最終修成正果,為微電腦制造工業的繁榮與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978年 第一個BBS誕生
1978年2月16日,來自芝加哥的蘭迪·索薩(Randy Seuss)及沃德·克里斯琴森(Ward Christiansen)制作了第一個供黑客交流的網上公告版,第二年在網上向公眾開放,此BBS至今仍在運行之中。在BBS里,黑客有自己的表音法。他們常用“ph”代替“f”(電話飛客自稱Phreak而不是Freak),用“z”代替復數“s”。凡用字母“O”的地方,他們卻換成數字“0”。如今BBS已經成為了宏揚網絡文化的主力軍,而且精彩的黑客論壇更成了培養年輕黑客的重要空間。
1979年 震驚世界的駭客入侵
年僅15歲的凱文·米特尼克(Kevin Mitnick)闖入了“北美空中防務指揮系統”的主計算機內,并且隨意地翻閱了美國指向前蘇聯及其盟國的所有核彈頭的數據資料,然后又悄無聲息地溜了出來。這一駭客事件震驚了許多人,同時網絡安全也成了當時公眾議論的熱門話題。1983年,好萊塢以此為藍本,拍攝了電影《戰爭游戲》(War Games)。在電影的刺激和媒體廣泛宣傳之下,駭客被視為能夠打入公司和政府計算機系統的青少年天才,成為一類有著傳奇經歷的人。
70年代風云人物
史蒂夫·喬布斯
70年代的黑客精英為數不少,但蘋果公司的創建人史蒂夫·喬布斯的光芒與魅力壓倒了所有的人。由他親手創建的蘋果公司為千千萬萬的個人電腦用戶帶來了福音,同時也給了不可一世的IBM公司當頭一棒。
凱文·米特尼克
盡管他只是一個大名鼎鼎的駭客,不過在70年代,年僅15歲的凱文就能闖入“北美空中防務指揮系統”的主計算機,實在是一個令世人震驚的壞消息。不過不管怎么樣,在那個時代,他的確是一個叱咤風云的角色。
80年代 黑客的十年上
80年代 黑客的十年上
80年代綜述
隨著個人電腦的快速發展,80年代的黑客開始擔負起為個人電腦編制應用和娛樂程序的重任。而黑客們也通過努力,把簡陋的阿帕網(ARPANET)改造成了今天無所不包的互聯網絡。隨著黑客文化在80年代的進一步成型,文特·瑟夫(Vinton Cerf)、斯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蒂姆·貝納斯-李(Tim Berners-Lee)等開始成長為一代偉大的黑客。在他們的推動下,新科技新思潮不斷涌現。盡管駭客們也在網絡中興風作浪,但已完全被黑客的風采所掩蓋,20世紀80年代就是這樣一個輝煌的“黑客的十年”。
80年代重大事件
1980年:阿帕網由于感染病毒而徹底癱瘓
在Xerox Palo Alto研究中心工作的約翰·肖(John Shoch)和喬恩·哈波(Jon Hupp),開始實驗一個能夠在局域網中許多計算機上運行,用來自動搜尋閑置處理器的“蠕蟲”程序?!叭湎x”一詞來自于布魯納1975年的經典科幻小說《電波騎士》。但不幸的是,它成為阿帕網上一個厲害的病毒,并導致阿帕網徹底癱瘓。一位工程師這樣描述:“我們無法阻止它。從來就沒有一條蠕蟲有它那樣堅硬的腦袋和那么長的尾巴。它時刻不停地擴充自己,而且還在長著……”今天,病毒這個通常不超過100個字節的程序,在駭客們的不斷努力下,已經成了互聯網上第一大瘟疫了。
1981年:“網絡空間”產生
作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在一部名叫《巫師》(Neuromancer)的科幻小說中創造了“網絡空間”一詞(Cyberspace,也有稱“電腦空間”),小說中描述了一個由網絡計算機和控制它們的人們組成的世界,這樣的內容在當時阿帕網剛剛開始起步的背景下,取得了極大的反響。
1982年:電影《戰爭游戲》導致大批駭客產生
這是一部講述一個少年駭客“黑”掉了NORAD(北美防空聯合司令部)里電腦的故事。一批半大小孩從中受到啟發,最終,第一個駭客集團正式成立。駭客已經不可避免地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網絡之上,正如《電腦朋客》(Cyberpunk)一書指出:“到了80年代,新的一代盜用了‘黑客’的名稱,在新聞界的推波助瀾下,‘黑客’成了口令大盜和電子竊賊的代名詞。公眾對‘黑客’的印象也由此改變,他們不再被視為無害的探索者,而是陰險惡毒的侵略者。”正是這群駭客,讓真正的黑客蒙羞,所以他們是黑客群體里的敗類。
1983年:“414”集團成員被捕
美國聯邦調查局逮捕了名為Milwaukeebased
414s駭客集團的6名少年駭客,因其所住地區密爾沃基電話區號為414,又被稱作“414駭客”。6名少年侵入60多臺電腦,其中包括入侵斯洛恩-凱特林(Sloan-Kettering)癌癥紀念中心和諾斯阿拉莫國家實驗室。最后,這個駭客集團的5人被判有罪。這是第一次對駭客集團進行審判,也是駭客開始大規模走入公眾視野的開始,初生的網絡出現了不安定的因素。
1983年:著名黑客獲得計算機界最高獎
為表彰著名的黑客鄧尼斯·里奇(D.Ritchie)和肯·湯姆森(K. Thompson)共同發明著名的C語言的特殊貢獻,1983年度的“圖林獎”便頒發給他們?!皥D林獎”是由美國計算機學會(ACM)主持的每年一度的頒發給世界上最優秀的電腦科學家的獎項,它就如同“諾貝爾獎”一般引人注目。從60年代的UNIX系統到已經成為軟件工程師們最愛的C語言,里奇和湯姆森以自己的努力與成就,為黑客歷史譜寫了輝煌的篇章。
1984年:《2600:黑客季刊》創刊
艾里克·克力(Eric Corley)在美國創辦黑客雜志《2600:黑客季刊》(2600:The Hacker Quarterly),這本宣傳黑客精神及技術的雜志,很快就成為世界各地黑客們交換信息的重要場所。到1995年,發行量便達到2萬冊。
80年代風云人物
凱文·鮑爾森(Kevin Poulsen)
這位綽號“黑色幽靈”的年青人,是第一個被指控為間諜罪的計算機駭客,曾成功地入侵五角大樓軍用計算機網絡和各個大學的計算機系統,他給貝爾電話公司造成上百萬美元的損失,對網絡安全造成的威脅是非常巨大的。和所有的駭客們一樣,他更多表現出來了一種對個性的宣泄。整個80年代他的“光芒”甚至超過了號稱“駭客第一人”的凱文·米特尼克。
羅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
這位美國康奈爾大學22歲的學生,向互聯網發送了一只小小的“蠕蟲”,這只專門攻擊UNIX系統的蟲子,侵入其它電腦并自我繁衍,占用大量系統資源,幾小時內6000多臺聯網計算機系統崩潰,使當時近1/10互連網陷入癱瘓,“莫里斯蠕蟲”病毒震撼了整個世界。這是互聯網第一次大規模地陷入到蠕蟲病毒的旋渦之中,在以后的歲月里,蠕蟲成了互聯網上最流行、最兇險的病毒,這也許是莫里斯當初沒有想到的。
80年代 黑客的十年下
80年代 黑客的十年下
80年代重要事件
1985年:黑客技術電子雜志《弗里克》誕生
地下記者“塔蘭王”和“閃電騎士”在圣路易創辦電子雜志《弗里克》(《PHRACK》),這是一本經典的黑客技術雜志,其技術含量非常高。并且,《費里克》還被公認為是一本黑客的“官方”新聞通訊。
1986年:第一起計算機間諜案
1986年夏,美國天文學家克利夫·斯多在他工作的勞倫斯伯克利實驗室(LBL)的計算機系統上,發現了一個75美分的會計錯誤,斯多認定有人從實驗室外非法侵入。由這個疑點出發,斯多單槍匹馬地展開了一場偵察行動,最終發現是克格勃指使“LoD”駭客試圖突入美國軍事計算機網絡刺探機密情報?!都~約時報》在頭版中披露了此事。斯多在他的著作《杜鵑蛋》中敘述了搜捕這第一起計算機間諜的經過,成為持久不衰的暢銷書。正是這部1989年出版的作品把駭客活動與國家安全聯系在一起。
1986年:《計算機欺詐與濫用條例》生效
《計算機欺詐與濫用條例》(Computer Fraud and Abuse Act,CFAA,1986)誕生,這個新頒布的計算機綜合犯罪控制法案,賦予聯邦經濟情報局以法律權限打擊信用卡和電腦欺詐犯罪。
1987年:被判有罪的第一個駭客
美國聯邦執法部門指控17歲的高中學生赫爾伯特·齊恩Herbert Zinn 闖入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的內部網絡和中心交換系統。齊恩是美國1986年《計算機欺詐與濫用條例》生效后被判有罪的第一人。
1987年:《計算機安全條例》誕生
對于廣大的電腦用戶而言,《計算機安全條例》(Computer Security Act,CSA1987)只是一個很普通的條例,但對于以搞破壞為樂的駭客們而言,這個條例無疑是當頭一棒。從事物的發展規律來看,這個條例的出現也是一種必然的現象,因為計算機安全的重要性已經越來越清楚地顯現出來了。
1988年:“莫里斯蠕蟲”病毒爆發
1986年,每三個月才出現一種新病毒;1989年,每星期出現一種新病毒;1992年,每天就有三種新病毒出現……目前全世界已經出現數萬種病毒,平均每天有近十種新病毒產生,而且花樣不斷翻新,讓人防不勝防。病毒已經成為了困擾世界的一個大問題了!
1989年:第一次黑客大會舉行
荷蘭舉辦了第一次黑客大會,大會的主題是:“The Galactic Hacker Party”。此后黑客大會從1989年起,每四年舉行一次。黑客大會成了世界黑客的盛會。按照與會黑客們的說法,這些大會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
80年代風云人物
理查德·M·斯多爾曼(Richard M. Stallman)
這位為追求自由軟件而不停奮斗的偉大黑客,可以看成是80年代早期黑客文化的縮影。當UNIX系統開始被視為未來電腦的作業系統時,斯多爾曼卻認為UNIX價格過高,他堅持認為,惟有免費的操作系統,才會給電腦界帶來發展及被廣大的各階層使用者所接受。正是為了追求這種Source Code,在整個80年代都可以看到他為此而忙碌的身影。他為黑客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鮑勃·麥卡夫(Bob Metcalfe)
1981年2月麥卡夫獲得了120萬美元風險基金開始動作他的3Com公司。1984年麥卡夫卓越的銷售和推廣工作使3COM公司收入從零升到了每月100萬美元以上。鮑勃·麥卡夫Bob Metcalfe 以強烈的創新信念完成了以太網發明并且創辦3Com公司。他的成功在80年代達到了巔峰,他以自己出色的表現,向人們展示了作為一名真正的黑客所要具備的素質。
90年代 痛并快樂的日子上
90年代 痛并快樂的日子上
90年代綜述
進入90年代,黑客們的身影開始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網絡之上,他們憑借著自己的才智與努力,用心把網絡世界打造得更加完美。埃里克·雷蒙德(Eric Raymond)、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等黑客開始大放異彩。伴隨著黑客創業的腳步,駭客們也在搗亂與破壞中延繼著自己的成長,凱文·米特尼克(Kevin Mitnick)、馬克·阿貝尼(Mark Abene)等大量的駭客像蠕蟲一般寄生在網絡之上。和大多數新生事物的成長一樣,90年代的黑客們經歷著苦難和快樂混雜的日子。
90年代重大事件
1990年:美國“陽光罪惡行動”對駭客實施嚴打
由于美國的電話飛客們造成AT&T的長途服務系統在1990年“馬丁路德金紀念日”崩潰,美國開始實施全面打擊電話飛客的“電話飛客”行動。美國聯邦政府在紐約抓獲了“欺騙大師”的三劍客菲博爾·奧普迪科Phiber Optik 、阿瑟得·福瑞克Acid Phreak 和斯克平Scorpion 。同年,美國聯邦特工處在14個城市發動“陽光罪惡行動”對駭客實施嚴打,這是產生駭客這一類群人以來最嚴厲的一次行動。馬克·阿貝尼(Mark Abene),騙局大師(Masters of Deception)的創始人,在紐約被警方逮捕入獄。
1991年:Linux操作系統誕生
1991年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一名學生李納斯·托沃茲(Linus Torvalds),創造了Linux操作系統。這是一個劃時代的發明,現在Linux操作系統已經發展成了一個龐大的機構,但是它的發明者李納斯·托沃茲卻一直都沒有改變它免費與開放的性質。
1991年:駭客凱文·鮑爾森(kevin poulsen)被判入獄
著名駭客凱文·鮑爾森被警方逮捕,并以間諜行為、入侵計算機網絡罪、入侵通訊系統罪、搞亂通信線路和電子通信、非法占有公共財產等罪對他進行起訴,最終被判入獄5年。并且在1996年刑滿出獄后,他仍被禁止在三年內接觸計算機,哪怕摸一下鍵盤也會使他重新回到監獄。這無疑是一項嚴厲的懲罰。
1993年:Netscape瀏覽器問世
1993年1月,在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的努力下Netscape瀏覽器問世了。它支持HTML語言,而且具有可以解讀 “IMG”(圖形標識)的圖形功能,更加簡單、易用和穩定。這無疑是一個對于互聯網前進有極其重要意義的發明。1995年8月,憑借Netscape瀏覽器,網景在紐約上市,一夜之間成為20億美元市值的巨人。
1994年:第一起網上銀行劫案
1994年當范德米爾·列文(Vladimir Levin)這位來自俄羅斯的超級駭客(當時他還是一位學生)侵入美國著名的花旗銀行的電腦系統,更改銀行賬戶的存款數目,竊走了1200萬美元,這是世界上第一起網上銀行劫案。這起駭客導演的網絡神盜的鬧劇,為全世界敲響了網絡安全的警鐘。而列文所得到的代價,則是在佛羅里達州的監獄里度過3年的時光。
1995年:米特尼克被逮捕
已經“出名”很多年的駭客米特尼克在這一年被逮捕入獄,他被指控闖入許多電腦網絡,偷竊了2萬個信用卡號和復制軟件。盡管他最終獲得假釋,但是不經過警官的允許,他在2003年以前不得使用電腦。
1995年:Netscape瀏覽器被破解
盡管Netscape公司對于自己產品的一個漏洞只用5天就推出安全補強版,但是在2個月內還是被駭客們3次侵入。這就是著名的Netscape瀏覽器被破解事件,這是由三位在校大學生相繼完成的。有趣的是,最初一位破解者使用了120臺高速電腦連續運算8個小時,完成了破解行為。而后來的一位卻只用了一臺普通電腦用了不到一分鐘就完成了相同的過程。
90年代風云人物
李納斯·托沃茲
李納斯·托沃茲(Linus Torvalds),無論是從成就及聲望上而言,他都是一位強人,風行世界的Linux操作系統就是他在還是一名大學生時寫出來的。更重要的是,Linux是完全免費的。相對于那位微軟的老板比爾·蓋茨,李納斯·托沃茲更值得我們尊重。
馬克·安德森
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一位“年輕”的偉大黑客,作為一個推動互聯網進程的黑客,他取得的成就無疑是巨大的。他領導開發的Netscape瀏覽器開辟了網絡新天地,是給互聯網帶來全新面貌的偉大發明。
90年代 痛并快樂的日子下
90年代 痛并快樂的日子下
90年代重大事件
1996年:匿名回函程序被發明者關閉
1996年8月30日,約翰·黑爾森尤斯(Johan Helsingius)永久性地關閉了由他自己開發的,當時世界上最著名的匿名回函程序“penet.fi”。這個優秀的程序作品非但沒有給作者帶來任何的榮譽,相反卻是不斷接踵而來的麻煩。一切都十分簡單,因為他的程序對他人產生了傷害,這也是駭客們常常做的一類事。
1996年:駭客入侵美國空軍網絡
美國空軍網絡是一個高度機密的系統,但是在馬修·貝文(Mathew Bevan),一個從小就沉迷于網絡之中的駭客面前,就顯得不那么安全了。為此,馬修·貝文1996年被英國警方逮捕。對于他的這次入侵,五角大樓發言人驚呼:“自二戰結束以來,馬修·貝文是對世界和平威脅最大的人?!?br> 1997年:“互聯網之父”獲得美國技術
這一年“互聯網之父”,著名的黑客美國人文特·瑟夫(Vinton Cerf),從美國總統克林頓手中接過了代表成功和榮譽的美國技術勛章,這是對于他發明互聯網這一功勞的獎勵,這無疑是黑客們極大的驕傲。盡管他發明那些奠定互聯網基礎的協議的時代已經有些久遠了,但每一個馳騁在網絡上的沖浪者都不會忘記他的。
1997年:雅虎遭到駭客攻擊
雅虎(www.yahoo.com)遭到了網名為“pantz”和“h4gis”的兩名駭客的攻擊,首頁被他們涂改。這是第一起著名門戶網站被攻擊的事件。駭客們這種不負責的行為為當時網絡的發展投下了一絲不安的陰影。
1999年:“美麗莎”病毒席卷全球
1999年3月“美麗莎”病毒席卷了全球。它影響了全球10萬以上的電子郵件使用者,并且導致了8億美元以上的損失。而程序的編制者大衛·史密斯(David Smith),用他的行動駭客的胡作非為史上又添上了重重的一筆。
1999年:駭客攻擊微軟的郵件系統
1999年8月30日,微軟關閉了他們的Hotmail服務系統近2個小時。導致這次關閉的原因是,微軟收到了可以確認的報告,證明有駭客利用服務器的漏洞進入了郵件系統。由于微軟的重要地位,這次入侵的意義非同一般,再次說明了網絡安全的脆弱性和嚴峻形勢。而維護網絡安全、保證互聯網能夠為更多人服務,則是黑客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1999年:駭客破解DVD版權保護解碼密鑰
1999年11月,挪威的一個駭客組織“反編譯工程大師”破解了DVD版權保護的解碼密鑰,該組織編制了一個DVD解碼程序公布在互聯網上,這個舉動給DVD的知識產權保護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并由此引發了一系列訴訟案,駭客們的行為引起了世界各個層面的震驚。
90年代風云人物
文特·瑟夫
文特·瑟夫(Vinton Cerf),這位因聽力缺陷而與助聽器伴隨一生的人,卻是把我們引入一個精彩絕倫的網絡世界的領路人,這無疑是巨大的貢獻。因此絕大多數媒體談到互連網起源時都要尊敬地稱他為“因特網之父”,一位當之無愧的偉大黑客。
范德米爾·列文
范德米爾·列文(Vladimir Levin),這位一手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起銀行網絡大劫案的俄羅斯駭客,在這起轟動一時的事件中,用他的行為向世界遞交了一個信息:網絡安全并非空穴來風。
21世紀 期待新的黎明
21世紀 期待新的黎明
21世紀時代綜述
隨著新千年的到來,網絡開始走入一個全面發展的時代,它的觸角已經伸向幾乎所有的社會層面,網絡時代已經不折不扣地到來了。在這個時代里,黑客們似乎放緩了他們不斷進取的腳步,關于他們的各種聲音似乎也弱了下來。相反,駭客卻牢牢地吸附在網絡之上,不斷制造出來的惡作劇,讓越來越多的人認識了他們。在新紀元的網絡時代里,伴隨著與駭客們不斷的較量,黑客世界開始步入一個多元化發展的時代。
21世紀重大事件
2000年:環球唱片公司存在的安全漏洞被駭客利用
剛剛邁進新世紀,1月,著名的環球唱片公司的網絡系統由于存在的安全漏洞被駭客利用并最終遭到入侵。這次事件不僅造成了一些設備上的損失及銀行退款,但更重要的是由于商業信譽的負面影響導致了環球唱片公司的網站營業額的一落千丈。駭客給進入新世紀的網絡當頭一棒,無孔不入的駭客給原本就處于嚴寒中的電子商務帶來了濃重的陰影。
2000年:“愛蟲”電腦病毒在全球傳播
2000年5月4日,一種叫做“愛蟲”(帶毒郵件主題為I Love You)的電腦病毒開始在全球各地迅速傳播?!皭巯x”病毒是一種蠕蟲病毒,它是利用Outook Express電子郵件系統進行大面積傳播的。用戶機器染毒以后,郵件系統將會變慢,并可能導致整個網絡系統崩潰,這與1999年在網絡上廣泛流行的“Melissa”病毒非常相似。網絡的四通八達也使得病毒的傳播之路變得四通八達,這似乎要成為一個不可調和的矛盾了。
2000年:微軟被駭客侵入
2000年10月27日,微軟總裁巴爾默稱:不明身份的駭客侵入微軟內部網絡,并成功地進入了正在開發的最新操作系統的軟件代碼庫。微軟秘而不宣的源代碼有被曝光的危險,這是相當嚴重的一起事件。盡管微軟一再聲明駭客的行為并未危及到源代碼的安全,但這起事件無疑給本已倍受批評的微軟操作系統的安全性蒙上了一層陰影。
2001年:Yahoo等知名網站被駭客攻擊
2001年2月7日,Yahoo等五個知名網站遭駭客入侵。其中Yahoo的網絡服務被迫停頓近3小時,造成數百萬美元損失及惡劣影響。根據美國《金融時報》,2001年平均每20秒就發生一次入侵計算機互聯網的事件。互聯網的防火墻,超過1/3被攻破。在643家接受調查的公司中,有42%的公司表示曾因安全問題遭受過財務損失。而這次的攻擊事件據有關方面保守的估計,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12億美元。網絡脆弱的安全性能,讓人在感受到便利的同時也體會到了潛在的風險。
2002年:FreeBSD4.5版發布
在2002年初,FreeBSD4.5版發布。FreeBSD系統能夠完成幾乎所有其它Unix系統能完成的工作,而且性能優異。而且更重要的是FreeBSD是一個自由的Unix系統,它是由計算機科學家、軟件工程師等志愿者通過互聯網合作開發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它真正體現了黑客們合作和研究的工作態度。比如,FreeBSD的開發者會鼓勵別人訪問當前正在開發的源程序,鼓勵提建議和提出自己的開發計劃。它是網絡上默默工作的黑客們在新世紀奉獻給網絡世界的一個有巨大價值的禮物。
2002年:“黑客2002”大會召開
“黑客2002”大會于7月12日召開。全世界有2000多安全專業人員及黑客精英參加。這個開始于1989年4年一次的黑客大會已經成為全世界黑客的盛會。一個名為“Hactivismo”黑客組織發布了一種名為“Camera/Shy”的免費軟件。這種軟件能夠避開多數網絡監視手段,而不會被跟蹤。從這次黑客大會的主題來看,這個全世界黑客們的盛會已經漸漸地改變了它原來的味道。
21世紀風云人物
埃里克·雷蒙德(Eric Raymond),這位黑客領域里的學者,他的關于黑客文化的理論在新世紀里成為關注的焦點。由他創作的《黑客文化簡史》、《如何成為一名黑客》、《大教堂和市集》等著作,將指導更多的人進入黑客的世界。
黑客的歷史是短暫的,新世紀的大幕剛剛掀起,網絡安全就已經成為一個重中之重的問題。黑客越來越多地見諸于報端,但是近似于瘋狂的駭客們似乎已經搶過了風頭,從美國環保署到微軟公司、波音公司……駭客的身影仿佛無處不在。隨著網絡越來越貼近我們的日常生活,新世紀黑客將步入一個未知的階段,我們期待著能有更加精彩的篇章被寫入史冊。
? Copyright 2005~2025 珠海超凡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粵ICP備11027936號 粵公網安備:44040202000848號